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閩西日報報道 龍巖城區(qū)有這樣一群人,每當深夜來臨,他們披上紅馬甲,行走在大街小巷、橋底、公園,為流浪漢、困難人群送去愛心面包。他們有個統(tǒng)一的名字:“面包人”!
風雨無阻 堅守初心
7月28日,晚上8時左右,像往常一樣,輪值隊長郭斌勇在“面包人”行動隊的微信群里發(fā)起了第1386天的活動通知,晚上有空參與的志愿者,便開始群里接龍報名。
晚上10時許,陳麗蘭、魏欽明、邱志斌與其他十幾名志愿者陸續(xù)來到中心城區(qū)中山路的一家百貨商場門口集合。臨近11時,捐贈面包的愛心商戶們先后打烊,志愿者們便分頭行動,前往萬寶、蓮東、一中等多家門店取面包。


收集好面包,拍完集體照,志愿者們兵分幾路,沿中山街老城區(qū)、龍巖老火車站、龍巖動車站、閩西交易城等不同方向,為流落街頭的拾荒者、環(huán)衛(wèi)工、殘疾人等送去愛心面包。他們動作麻利,分工有序,是多年形成的組織與默契;店門外、大橋下、公園走廊里,是他們時常造訪的地方。

“愛心是從這里開始的,就在這里延續(xù)下去。”隊長惲建森說,他們始終堅持在老地點集合,這是一種儀式感,也是堅守一份初心。
真誠交流 無私援助
“各種情況的都有,幫他們找工作,或者送他們回家!”志愿者火哥說,他們會充分尊重流浪者的意愿,如果有工作能力的,又愿意工作的,幫忙介紹適合的工作;如果想回家的,幫忙買車票送回家。
在他們的幫助下,有20多名流浪者陸續(xù)踏上了回家路,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影響,踏上了公益之路……
2016年底,二十多歲的小廖四處流浪。起初,他對于“面包人”非常抵觸,甚至出言辱罵,可與志愿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溝通交流,他漸漸卸下防備,轉變思想。在“面包人”的幫助下,小廖不僅找到了工作,自食其力,還加入了“面包人”行動隊幫助更多人。
“因為這個組織,很多弱勢群體得到了關愛,許多人也漸漸愛上了公益,參與到公益事業(yè)中,奉獻自己一份力量。”隊長惲建森說,這也是“面包人”行動的意義。
小小面包 傳遞大愛
“送面包,看上去挺容易的一件事,但真要堅持做,很難。”回憶行動的1000多個夜晚,惲建森頗為感慨。
這項愛心公益活動,發(fā)起于2016年,源自一個16歲女孩徐文秀的愛心之舉。當時,她利用業(yè)余時間兼職,每到深夜下班時,看見面包店為了保證產品品質,每天會將未售完的面包銷毀。她便萌生了將面包送給街頭流浪者的想法,于當年10月12日晚付諸行動,并由此帶動一批愛心志愿者參與該項公益行動。






▲幾年間,不斷壯大的“面包人”行動隊
愛心商家張志強被“面包人”的精神所打動,其品牌旗下門店,每天都無償捐贈面包。如今,“面包人”行動隊已不斷發(fā)展壯大,越來越多愛心商家、個人加入。據不完全統(tǒng)計,“面包人”行動隊已擁有志愿者近千人,愛心商家36家,公益活動千余天,贈送面包等愛心物資約10萬個,累計發(fā)放面包約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