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古田最近的部隊32514部隊長期幫扶上杭縣廬豐畬族鄉(xiāng)中坊小學,教育扶貧結碩果
臺海網(wǎng)5月19日訊 據(jù)閩西日報報道 23年前的1997年冬日,一支駐訓部隊結緣一所畬鄉(xiāng)小學,在閩西紅土地上開啟教育扶貧征程、接力譜寫愛心助學篇章——
1998年9月,“勁旅教學樓”落成投用,此后,部隊官兵捐資助學、節(jié)日慰問常態(tài)化,與貧困學子的結對幫扶在山里娃的心里灑進了溫暖的陽光;
……
2012年8月,“保障勁旅助學基金”成立,同時,全省首家少數(shù)民族“少年軍校”——“保障勁旅少年軍校”組建;
2012年8月、2014年6月,學校先后成為上杭縣首家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教學、首家擁有標準化塑膠運動場的農(nóng)村完?。?/p>
……
2020年1月,“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助力畬鄉(xiāng)兒童圓夢”主題活動走進學校;
2020年4月,部隊向?qū)W校再次捐贈100多冊圖書,并計劃“六一”前為學校“古田班”掛牌、為“古田精神少先隊”授旗。
經(jīng)冬又復春,真情注年輪。這是距離古田最近的部隊——駐扎于新羅鐵山的32514部隊與上杭縣廬豐畬族鄉(xiāng)中坊小學攜手走過的華彩歲月。如今,扶智、扶志、扶德的音符仍在續(xù)寫的教育扶貧樂章上躍動……
扶智:“勁旅春風”潤才生
寬敞明亮的教室內(nèi),學生們手捧課本認真朗讀,明眸里充滿對未來的憧憬。13日,正值我市小學三、四年級開學之際,記者來到中坊小學,陣陣讀書聲回蕩在“勁旅教學樓”里。
“這是原地重建的新樓,以前的老樓就是一層舊磚房,抬頭見瓦,逢雨進水。”站在教學樓前,回校走走的退休教師藍惠英深有感觸地說,“部隊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原來,1997年11月,擔負演習任務的32514部隊到中坊村駐訓,群眾像當年支援紅軍一樣,紛紛把房子騰出來給官兵們住。感動之余,村里的貧困面貌也深深地刺痛了官兵的心。扶貧須扶智。當他們了解到有一幢像樣的教學樓是中坊小學師生的共同期盼后,便多方籌措38萬元資金,于次年蓋起了新樓,當?shù)厝擞H切地稱其為“同心樓”。
每個年級一個班,還有音樂室、美術室、科學實驗室、兒童之家……隨著歲月變遷,新教學樓的功能也不斷完善。“特別是其間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設備的配備,讓課程活了起來,山里娃也能像城里娃那樣上課,大家都很興奮,師生勁頭十足!”藍惠英說。
現(xiàn)為廈門三虹鎢鉬綜合部副經(jīng)理的黃麗芬,在“勁旅教學樓”投入使用時正好讀四年級,除了教室之變讓她印象深刻外,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她最高興的事就是領取文具盒、本子等學習獎品,翻閱送到學校的新書,而這些都是來自部隊的“愛心禮包”。
黃麗芬無疑是幸運的,而在她之后的學弟、學妹則更幸福。為進一步發(fā)揚捐資助學優(yōu)良傳統(tǒng),8年前,部隊設立“保障勁旅助學基金”,通過發(fā)動官兵自愿捐特殊黨、團費等形式,每年拿出一定資金投入教育扶貧,主要用于獎教、獎學、幫困,今年他們還計劃增加資金,進一步改善學校教學條件。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學校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部隊官兵的扶貧情結,吸引和感染了一批有見識的青年教師助力畬鄉(xiāng)教育。已擔任22年校長的賴旭文向記者說了這么一件事:上杭實小的唐崇爭老師本來到廬豐支教一年便可回城,但她一干就是五年,其中在中坊小學就有三年,其間還組織學生代表部隊赴榕參加演出并獲一等獎!
“勁旅春風”吹,“教育山花”艷。近年來,中坊小學獲得“福建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龍巖市農(nóng)村示范小學”等榮譽稱號,學生參加省、市、縣各類競賽活動,綜合成績在上杭全縣農(nóng)村小學中名列第一!
扶志:“少年軍校”塑品格
國旗徐徐升起,身穿迷彩服的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注目敬禮。課間操后,他們則打起軍體拳。“每周一,學校都會集中開展日?;?a target="_blank">軍事訓練,這早已成為一項制度,只不過眼下遇到疫情,按規(guī)定暫停了。”昨日上午,賴旭文告訴記者。
時間回到2012年秋季開學前夕,32514部隊與我市教育部門依托中坊小學共同組建“保障勁旅少年軍校”,從此,每年元旦后、“六一”前,部隊官兵都會來到該校,組織四至六年級學生參加1—2天的專門性軍事訓練和國防教育,并從中挑選四、五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向其他中低年級學生傳授技能和知識。此外,他們還指導學校編寫軍體拳教材。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樂觀、堅毅品格。
扶貧先扶志。“充分發(fā)揮毗鄰古田會議會址的優(yōu)勢,將古田會議精神引入教育扶貧中,點亮貧困學生的‘心燈’”,這是部隊官兵形成的共識,“少年軍校”的組建正是其最生動、精彩的實踐。而這種扶志是部隊官兵一直推崇并推動的。
采訪中,賴旭文偶然間說到的小插曲較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有一年,部隊官兵某次到學校食堂吃飯,正好吃到柴火燒出的夾生飯,了解事情原委后,他們很快幫忙聯(lián)系購買了一口煤爐,讓孩子們穩(wěn)穩(wěn)地吃上熟米飯。“氣不足,飯不熟,得重煮;身須健,志也堅,好少年。”事后,有官兵總結出這樣的道理。
其實,“少年軍校”倡導的理念從部隊結對幫扶初期就已踐行——
“是資助我的解放軍叔叔握著我的小手,帶我到古田、才溪,教育我、鼓勵我,給了我繼續(xù)學習的機會和動力!”現(xiàn)任空軍某部參謀的李永明剛過而立之年,當年家庭困難、面臨輟學,正是在部隊官兵的接力幫扶下完成學業(yè)、考上軍校。
無獨有偶。正在長汀縣城一家銀行實習的李春燕,三年級時學習成績下滑,五年級時父親突遭車禍,是部隊官兵用一封封鼓勵信、一次次上門慰問,助其重樹信心、渡過難關。
“少年軍校”組建后,扶志氛圍更是濃。志勇則氣盛,氣盛則學興。去年12月底,讀四年級的黃錦紅參加上杭縣數(shù)學素養(yǎng)競賽,不畏強手,沉著應對,最終奪得農(nóng)村組一等獎,而近三年來,包括他在內(nèi)共有3位同學獲此等獎項,還有3人獲評上杭“著名蘇區(qū)好學生”,并有學生打破多項上杭縣小學生田徑運動會記錄……
扶德:“紅色傳人”競相出
“每到教師節(jié),都不忘發(fā)來祝福信息,文末還特意用‘敬上’二字!”說起自己曾經(jīng)的學生李建鶯,退休教師藍惠英滿是欣慰和自豪,“當年她就常幫學弟、學妹出黑板報、打掃衛(wèi)生,還有給資助自己的官兵寫感謝信。”
三年前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yè)的李建鶯品學兼優(yōu),現(xiàn)為太拔鄉(xiāng)干部,懂得感恩、樂于助人是她的鮮明特點。而黃麗芬、李永明亦是如此。七年前從廈門大學(法學碩士)畢業(yè)的黃麗芬在校期間就是志愿者,積極捐款捐物,直至如今在廈門企業(yè)工作,仍懷揣著一份善心;八年前從軍校畢業(yè)的李永明經(jīng)常關注各類公益平臺,為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西北拉練期間還與當?shù)睾⒆臃窒韯钪竟适隆?/p>
無論從政、入企還是參軍,也不管是哪一屆的畢業(yè)生,從中坊小學走出去的許多學子始終牢記自己來自紅土地,把愛國愛鄉(xiāng)、回報社會作為行動自覺,200多名考入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天之驕子更是優(yōu)秀代表,而這得益于部隊長期注重德育,由骨干官兵組成的“校外輔導員”傾情講述,古田會議精神“入課件、上課堂”,將信仰的種子播進了孩子的心田,使不忘根本、純潔善良、永向光明成為他們的“底色”,由此,“紅色傳人”競相出。
“作為距離古田最近的部隊,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扶貧中將進一步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突出‘紅色沃土育新苗’扶貧主題,聚焦精神扶貧主線,更好地扶德、扶志、扶智,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紅色基因傳承者、紅色事業(yè)接班人。”32514部隊政委王正燁表示。
建設校園紅色文化長廊、組織學生重走紅軍路,開展“名校高企行、扶志中國夢”活動,重點參與開發(fā)益智類教育課程、為學生量身定做培訓方案……這是上個月該部隊制訂的深化教育扶貧工作方案中的亮點舉措,一條以“古田風”助力“精神豐”的教育扶貧新路在全面小康的美麗圖景中愈發(fā)壯闊……
(記者 莫志強 施薇 通訊員 徐國建 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