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9月10日訊 據閩西日報報道(記者 梁熙 通訊員 邱曉麗 曾來香) “我已經采摘500多斤的百香果了。”日前,記者走進龍巖武平縣巖前鎮(zhèn)寧洋村,該村貧困戶鐘維福正滿臉笑容地在自家果園采摘百香果,“今年一畝產量預計能達到2000斤左右,價格也理想,目前一斤黃金果價格能達到12到15元,今年收入肯定不錯。”
眼下已進入百香果采摘的旺季,記者在該村的激勵性扶貧項目百香果種植基地看到,一個個雞蛋型的黃金百香果掛滿枝頭,果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據了解,為進一步激發(fā)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推動扶貧方式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巖前鎮(zhèn)寧洋村委會與武平縣紅洋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簽訂《激勵性扶貧項目合作協(xié)議》,共同建立了寧洋村百香果種植基地。項目依托合作社流轉土地40畝,其中激勵性扶貧黃金百香果項目17戶貧困戶每人2畝共34畝,合作社種植6畝。
與此同時,參與激勵性扶貧項目的貧困戶將享受政府給予的種苗、地租、大棚等方面補助,項目業(yè)主提供平價農資、技術指導等。激勵性百香果種植項目采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無獲,對種植效益顯著前三名給予獎勵,激發(fā)貧困戶內生動力,真正實現(xiàn)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達到“授人以漁”的扶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