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福珍和女兒在“莫蘭蒂”災后重建中
臺海網(wǎng)4月1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鄔眉 康澤輝 采訪對象供圖)在廈門民族路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中年女子、一個六十多歲的阿婆和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穿著紅色志愿者馬甲,在路邊進行志愿服務。這三人就是鄭福珍和她的婆婆羅艷珍、女兒沈昕妍。這一家子來自龍巖永定縣,2003年鄭福珍和丈夫在思明南路開了個照相館,從此廈門成了她的第二故鄉(xiāng),并為“第二故鄉(xiāng)”奉獻愛心。
婆媳上陣 投身“莫蘭蒂”災后重建
“能幫忙的就盡量幫”是鄭福珍加入志愿者的初衷,也是她為人處世一貫的原則。
2016年,超強臺風“莫蘭蒂”肆虐廈門,鄭福珍店門口的幾棵大樹都被吹倒了,嚴重阻礙了交通。鄭福珍二話沒說,帶著一家人加入了“莫蘭蒂”災后重建。
搬樹干、掃落葉、清垃圾……連續(xù)3天,鄭福珍根本沒有時間休息,上午忙完渾身又臟又臭,中午回家洗個澡,下午又繼續(xù)干活。路上的衛(wèi)生清理好后,鄭福珍又和年過六旬的婆婆羅艷珍輪流值班,負責為過往的車輛指引交通,方便裝載落枝的大車盡快通過。“莫蘭蒂”過后,鄭福珍和羅艷珍便在社區(qū)留了名,加入了平安志愿者隊伍。從此,只要鴻山社區(qū)需要幫忙,就能看到這“一青一老”的平安志愿者組合。
舍小顧大 婆媳“拋家”輪流站崗
廈門會晤期間,鄭福珍和羅艷珍這對“一青一老”組合再次發(fā)揮了大作用。
作為平常志愿者,鄭福珍在“執(zhí)勤點”上寸步不離,只好把店交給丈夫一人打理,自己和婆婆則“扎根”在了民族路46號附近。
“早上7點多就到崗,最遲曾站崗至晚上10點。”鄭福珍說,廈門會晤的那4天里,自己根本顧不上家里的事,丈夫和女兒也只能每天點外賣到店里吃。
9月的廈門,沒有一絲降溫的跡象,社區(qū)工作人員心疼她們太辛苦,想讓她們休息一會,但婆媳倆仍堅持站崗。即使到了飯點,鄭福珍和羅艷珍也只是輪流去吃飯,以免耽誤工作。有事實在走不開時,她們只能請別人幫忙買點饅頭,就著礦泉水,就算解決了一頓。
“第一天結(jié)束后就腰酸背痛了。”鄭福珍笑稱,志愿服務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婆婆這么大年紀還在堅持,給了她很大的動力。
言傳身教 女兒也成小小志愿者
鄭福珍和她婆婆羅艷珍的志愿行動,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沈昕妍。今年才9歲的沈昕妍,不僅是學校的大隊長,也是個熱心公益的女孩,多次和媽媽、奶奶上街當志愿者。
雖然年紀小,但沈昕妍做起志愿者卻很積極。“莫蘭蒂”臺風災后重建時,她撿不動大樹枝,就挑拿得動的撿,一根根壘到路邊?;蛘叽畎咽?,幫周圍的大人,一起搬運樹枝。
廈門會晤時,一向由奶奶接送的沈昕妍主動提出自己坐公交車上下學,讓奶奶和媽媽可以安心參加志愿工作。即使連續(xù)幾天吃外賣,她也沒有露出半點不愉快。
社區(qū)需要小志愿者時,沈昕妍更是義不容辭加入,分發(fā)垃圾分類宣傳單、為老人表演節(jié)目、路邊指引交通……“能幫忙的就盡量幫忙”看起來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但鄭福珍一家人卻把這句話落到了行動中。如今,她也希望能讓這種公益植入家鄉(xiāng)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