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5月11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道,暮春時節(jié),走進長汀縣河田鎮(zhèn)劉源村,只見芳草蔥翠,綠樹青青,青山、溪流、涼亭、水車、小橋、民居,閃入眼簾的是美麗的鄉(xiāng)村田園風光。村河道協理員劉耿美,自去年4月以來,負責從紅中到車木寮的劉源河道巡查,昨日他對記者說,現在山綠了,水清了,環(huán)境美了,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嚴重水土流失村。
劉源村是千年古村,民風淳樸,經過30年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昔日的光山禿嶺如今青山連綿。但是山綠了,如何讓劉源河水清水暢,劉源村環(huán)境美呢?
劉源河流經劉源村,有一處雜草叢生、垃圾成堆的河中小島,面積4000多平方米。70歲的村民劉仰恩說,這地方叫中心壩,過去有句俗話,水打中心壩,劉源出叫化,就是說這里太臟。2015年,村“兩委”組織村民清運垃圾、挖掉荊棘,不怕苦、累、臟、臭,種樹種竹種草,建了兩座小橋,進行綠化、美化、香化、彩化,村民劉耿美聯合10來位村民每人捐4000多元,合力建起了“和睦亭”,使當年的垃圾場變成美麗的公園。綠樹、翠竹、和亭、小徑,成為村民休閑的靚麗風景。
接著,劉源村突出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抓住劉源村列入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的契機,遵循“現代感、傳統(tǒng)魂、自然家”的建設理念,依托山水、田園、民居等特色資源,請縣名城管委會的專家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進行合理規(guī)劃布局。在村頭投資80萬元,將原來窄小破舊的便橋,建設成50米長的雙拱廊橋,疏通河道,修建1000多米長的生態(tài)護岸,護岸砌成網格狀,上面種植了蘆葦、橡草,原生態(tài)。在村頭劉源河上砌成一道低水壩,溪水漫過,壩邊水車悠悠旋轉。去年,劉源河實施河長制,村黨支部書記劉火木擔任河長,劉耿美等工人為河道管理員,確保劉源河水清水暢。
劉源村安裝了80千伏光伏發(fā)電項目,已并網發(fā)電,使村財增收一年數萬元;劉源河上游建水壩、水塔,300多戶村民喝上干凈水;河邊建起2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計劃建設三層面積666平方米的旅游民宿點。文化體育廣場的仿古公廁、戲臺、長廊、荷花池已經建成。昔日嚴重的水土流失區(qū)變得越來越漂亮了。劉耿美說,現在到劉源旅游的人也多了,連劉源豆腐干也比過去銷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