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不少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Wind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12月25日記者發(fā)稿,2022年以來,共計有1089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達10697.38億元。超九成公司認購了多個理財產品,大手筆理財頻現(xiàn),最高金額多達上百億元。而理財收益則“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公司年內收益幾千萬乃至數(shù)億元,也有不少公司“踩雷”。
逾千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超萬億元
臨近年關,不少上市公司公告稱,將使用大筆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12月以來,A股市場就有上百家公司公告稱使用閑置資金理財。具體來看,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主要是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等。從認購金額看,以結構性存款居多,合計認購金額達6908.73億元,占比達64.58%;其次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合計認購金額占比分別為12.00%和7.16%。
從資金來源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來自于閑置自有資金和閑置募集資金。在今年A股公司共計超萬億元的理財產品中,有65.29%的資金來源于自籌資金,剩余則是公司自有資金。
提及購買理財產品的目的和影響,多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以自有閑置資金進行投資理財,前提是確保公司日常經營和資金安全,風險可控,不會影響公司主營業(yè)務的正常經營,且有利于提高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900多家公司斥資億元“大手筆”理財
多家公司拿出大筆資金來購買理財產品。1089家公司中有958家公司對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均超過1億元,占比近九成。其中,有271家公司耗資超過10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綜合來看,江蘇國泰認購的理財產品合計金額位居第一,達260.91億元,理財產品多達178個,理財類型均為結構性存款;其次是寧德時代和中國電信,認購金額分別為230億元和186.7億元;此外,云南能投、海信家電等4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也均超過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九成企業(yè)認購了多個理財產品。其中,唯科科技持有理財產品個數(shù)多達478個,位居第一,認購金額合計為48.33億元,理財產品類型多為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順博合金、實益達等8家公司持有的理財產品個數(shù)均超過100個;吉華集團、豪爾賽等30多家公司均持有超過50個理財產品。
談及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產理財現(xiàn)象,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一段時間新股發(fā)行節(jié)奏比較快,部分新股在發(fā)行時溢價較高,出現(xiàn)超額認購,就有了不少閑置資金,暫時還沒有很好的投資方向,就選擇購買理財產品。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付立春也表示,有些公司和行業(yè)現(xiàn)金流比較充裕,為提高公司的財務效率,會用閑置資金購買一些期限相對比較匹配,風險、收益相對比較平衡的理財產品,這其實是一種相對較正常的財務管理手段。還有公司會利用募集資金購買一些短期、小額的理財產品,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理財收益“幾家歡喜幾家愁”
從理財收益來看,有上市公司年底順利拿到了本金和收益,且實際收益高達數(shù)億元。但也有公司“踩雷”,購買的理財產品遭遇逾期兌付。
具體來看,海螺水泥表現(xiàn)尤其搶眼。記者梳理公告發(fā)現(xiàn),今年12月、10月、9月、7月、6月、4月和3月,海螺水泥均有理財產品到期,均按期回收本金,實際理財收益分別為4533.64萬元、15975萬元、2143.95萬元、6988.95萬元、19158.21萬元、4485.3萬元和917.40萬元。今年以來,公司理財實際收益累計達54202.45萬元。
中信證券理財表現(xiàn)也較突出。8月12日,公司披露收回部分現(xiàn)金管理產品本金10億元,本次實現(xiàn)收益511.11萬元。從今年2月10日起,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80億元從華夏銀行共購買了四筆固定期限存款,目前均已贖回,半年累計實現(xiàn)理財收益4171.78萬元。此外,近期還有ST中珠、來伊份等多家公司披露理財進展,收回本金的同時,理財收益少則十幾萬元,多則數(shù)百萬元。
而12月以來,包括華媒控股、塔牌集團、吉華集團、恒銀科技等多家公司則遭遇信托產品逾期兌付。還有公司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也面臨逾期兌付。富安娜8月22日公告稱,公司于2021年3月19日購買1.2億元、期限12個月的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中信證券富安FOF定制1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到期日為2022年3月19日,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產品本金1350萬元,剩余產品本金10650萬元及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
桂浩明表示,如此多的上市公司利用大筆閑置資金理財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第一,發(fā)行制度還有提升空間,對于大額的超額認購資金,公司一時吸納不了,只能低效率地配置在理財產品中,并不符合資產優(yōu)化配置的規(guī)則;第二,上市公司將大量資金用于理財,實際上也不利于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因為理財收益率相對較低,且可能會有明顯降低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屬于低效率的使用;第三,理財業(yè)務風險也很大,并非萬無一失、只賺不賠。尤其是近期債券市場持續(xù)下跌,包括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等都出現(xiàn)了虧損,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要加以注意。“對于投資人來說,上市公司有理財對其本身的投資價值變化影響有限,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公司在資產規(guī)劃及其他方面可能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所以這至少不是投資上的一個加分項。”付立春也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要分情況來看,對于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大比例的募集資金去購買大額的較長期的理財產品,與之前募資的投向并不匹配,投資者就要特別注意,在判斷其投資價值時就要多加一個風險評估的標準。(來源: 經濟參考報 記者:李靜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