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濟南8月18日電 (曾潔)如何更精確地獲取物體形狀是3D重建技術面臨的難題。近日,中國學者陳寶權聯(lián)合中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國研究員發(fā)明了一種新型的3D物體形狀重建技術,優(yōu)于現(xiàn)有3D的激光掃描技術。
記者18日從山東大學獲悉上述消息后,采訪了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陳寶權。據(jù)悉,陳寶權帶領北京電影學院和山東大學的研究團隊,聯(lián)合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人員,在8月初成功試驗了以水為介質(zhì)的3D物體形狀重建法。
記者在實驗視頻中看到,研究人員采用一個機械臂把一個手掌大小的“大象”模型勻速浸入水中,其間測量物體的排水量,然后利用這種體積變化的信息,通過計算機來重建物體的三維形狀。記者看到,用這種方法3D重建出的“大象”,其身體形狀完整清晰。

圖為研究人員試驗多種形狀的物體。資料圖
陳寶權說,在以水為介質(zhì)的3D物體形狀重建實驗中,水能很好地貼合復雜表面、準確重建物體的隱藏部分,能輕松繞過激光掃描帶來的折射率和偏振等種種限制。這種方法比激光掃描在這方面更先進,同時應用范圍廣、性價比高;在研究上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三維重建法,可以激發(fā)更多的研究與開發(fā),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此間中國媒體評論稱,這是中國2000年前“曹沖稱象”的智慧的延續(xù),二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此,陳寶權告訴記者,“曹沖稱象”是用水稱重,上述3D重建法是用水測量物體形狀,兩者確有相似之處,用“曹沖稱象”類比3D重建法,折射出古代智慧的巨大能量,今人仍可從中汲取靈感。這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科學原理,更有利于科學界動態(tài)走進大眾視野。
據(jù)悉,陳寶權于美國時間8月1日在洛杉磯召開的國際計算機圖形與交互技術大會(ACM SIGGRAPH)上宣讀了上述研究成果后備受關注,相關論文《基于浸入轉(zhuǎn)換3D形狀重建》同時被世界頂級期刊ACMT ransactionson Graphics收錄。(完)
來源: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7/08-18/830843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