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井噴”的時代,數據應用的關鍵“底座”——算力備受關注。
算力,通俗來說,就是計算能力,更為準確地說,是對信息及數據進行處理的計算能力。
作為全國首批算力調度平臺之一,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近日啟動,它依托上海超級計算中心進行建設和運用。
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副主任魏玉琪3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希望形成算力服務的“一體化平臺”,這個“一體化平臺”可以把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算力匯聚起來,進行調度,然后再提供給上海乃至長三角,甚至全國來使用。
上海實現算力“抱團”的難點有哪些?魏玉琪說,挑戰(zhàn)主要有二。首先,存在技術難點,現在各種算力的技術標準、接入方式等不盡相同,如何將之標準化是一大挑戰(zhàn)。其次,有的地方算力“忙”,有的地方算力“閑”,如何通過平臺將這些算力資源匯聚起來,進行調度,我們要研究相應的策略和方法。
“我們已經開始進行(算力)調度了,但還是有些難度的。”他說。
魏玉琪指出,上海算力服務的發(fā)展需要借助幾大通信運營商以及各個研究機構的力量。
以通信運營商為例,上海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沈洪波最新透露,上海聯通超前布局算力網絡,提供“通用、智算、超算”的多元算力供給體系;自主打造“算網大腦”,形成智能編排等三大算網能力。
上海財經大學網絡與信息技術中心主任傅川在受訪時稱,算力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與算法、數據構成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三駕馬車”。算力的發(fā)展,給高校一個強烈的信號——業(yè)界需要精通這個領域的人才,高校也會相應地進行課程調整。
近年來,上海推動培育集成電路、生物醫(y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yè),搶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yè),這些都離不開算力網絡的支持。
伴隨著相關平臺的成立,通信運營商的積極布局,專家形容,如果將上海的算力發(fā)展形容成一場長跑,目前的情況大概是:大家已經起跑了,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時候需要政府部門進行引導,將大家攏到一起,往一個方向努力前行。(完)
【來源: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