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堯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音一體,相得益彰。
臺海網(wǎng)12月7日訊(臺海網(wǎng)記者劉彥玫 李立宇)人杰地靈的許厝村,素來以“詩音”著稱。“詩”是指詩人魯藜的詩歌,“樂”則是許厝村的民樂文化。
站在許厝村口,就能遠遠看見幾棟紅磚白墻砌成的現(xiàn)代建筑,那便是“魯藜小學”,寬闊整潔的操場、拔地而起的教學樓、活潑可愛的紅領巾、引人入勝的節(jié)目表演。這所學校以詩人魯藜的名字命名,足見鄉(xiāng)親們對他的尊敬和推崇。
魯藜,原名許圖地,筆名許流浪、魯家等。生平多憂患,自稱“憂患的寵兒”。七月派戰(zhàn)斗詩人、革命老紅軍,他一生為中國新詩文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寫下了許多著名詩集:《醒來的時候》、《鍛煉》、《星的歌》、《紅旗下》、《鵝毛集》……。他的詩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筆調清新而富有哲理。
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詩歌《泥土》:“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踩成一條道路”。可以說,這首近體詩影響了建國初期一整代人。
除了詩歌,許厝人在民樂方面也頗有造詣。古有諺語:“母豬近戲鼓邊也會打曲”。此話用來形容許厝人的藝術天賦再適合不過了。在50年代許厝就有一支能歌善舞、自編自導的演藝團隊,也有著家庭組合式演藝小群體和小學生民樂團。他們自編自導自演地方區(qū)域性生活戲劇作品《九件衣》、《洪奶一家》、閩南民俗風趣《桃花搭度》、國劇《智取威虎山》、《沙家邦》、《井岡山的道路》、《紅色娘子軍》和許多閩南傳統(tǒng)的戲種——歌仔戲。后來在許先欣先生的帶領下,許厝村成立了曲藝團,大批樂器愛好者得到了樂團的培養(yǎng),曲藝團也積極參加村中各項文藝表演活動。
正是由于農(nóng)民樂團的發(fā)展,現(xiàn)村里能進行樂器演奏的就有近二百人,他們既擅長民族器樂琵琶、揚琴、笛子、二胡,又精通西洋銅管樂器,他們以自編自導的表演形式占據(jù)了內厝鎮(zhèn)農(nóng)村的文藝舞臺。民樂團至今常年活動在“晉、南、同”的地帶,他們曾以一曲民樂合奏《鴻山春曉》、《同安人民慶豐收》獲得市、省級一等獎和特等獎。目前,許厝村的文化藝術活動群體已成為區(qū)、市際藝術圈里的絢麗奇葩!
這塊土地播撒下的文化種子,已然吐露芳華。在這樣一個“詩音”繞梁的民間舞臺,許厝村民即是文化傳承人的扮演者,亦是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領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