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2月28日訊(臺海網(wǎng)記者劉彥玫 李立宇)在翔安內(nèi)厝鎮(zhèn)的一個名為“瓊坑村”的小村莊里,年過七旬的布袋木偶戲表演藝人李文成依然守著他的一方戲臺,孜孜不倦地唱著一部部流傳至今的動人劇目……
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漳州、泉州的布袋木偶戲最為出名,它結(jié)合了木偶表演、劇目、音樂、木偶制作、服裝、道具、布景等藝術(shù),從宋朝開始,布袋木偶戲已經(jīng)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樸的藝術(shù)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在國內(nèi)外藝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如今的翔安內(nèi)厝鎮(zhèn)僅有兩位“布袋木偶戲”老藝人,其中一位,便是窮坑村的李文成老先生。
當我們走進窮坑村村部見到這位老人時,他正從地里干活回來,全身沾滿了泥土和污漬,一雙遍布老繭的雙手格外顯眼,話不多,讓你怎么也想不到,這是一位身懷絕技的老藝人。文成老先生的聽力已大不如前,但一說起話來仍鏗鏘有力,些許渾濁的雙目依舊神采炯然。我想這與老先生年輕時當過兵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但一提起“布袋戲”,文成老人的話就多了。老人師承南安一位老師傅,70年代村民大舉南下,從南安來到了荒蕪的翔安內(nèi)厝鎮(zhèn)窮坑村,在此扎根并把南安的文化帶到這里,生根發(fā)芽。但老人有今天的手藝多半的是靠自己的天分和勤學苦練得來的。三十七年來,視“布袋戲”為第二生命的老人,從未間斷過對這門技藝的熱愛。不斷地更新劇目,不斷地摸索技巧,將這門技藝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去年同安第一屆世界聯(lián)誼會上老人以精湛的技藝獲得了布袋戲“一等獎”的成績。
老先生一個人就可以撐起一臺戲,自演自配,男女聲自如切換,從老人到小孩一人分飾多角不在話下。每當鎮(zhèn)上逢年過節(jié)、操辦喜事的時候,都有老人的身影,要是恰好遇上了高峰期,一天能唱七場戲。老人有一個特殊的技能,那就是表演的前一天看一遍戲目第二天就能完整地演出來??此谱屓穗y以置信,一場戲需要記住不同的人物、場景,且不停地進行切換,更別說記住不同人物的大段臺詞了。佩服老人家記憶力超常的同時,我想這又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份“記憶力”若非深諳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恐怕難以做到。從春秋戰(zhàn)國的《封神演義》到唐代的《程咬金》,從宋朝的《楊家將》到清代的《包公斷案》,老人就像一本中國傳統(tǒng)故事匯本,收錄下了300多部有趣動人的故事。“我家里還收藏了五六十個人物形象,單是衣服就有500套,皆整齊地疊放在專門的箱子當中,隨時取用。”話語中無不透露著老人身懷技藝的篤定從容。
奈何,人生如戲,有起有落,盛衰無常。“年輕人誰還看戲啊,都是一群老頭子。”李文成老人無奈地說。“布袋戲”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難免會遭遇尷尬。一方戲臺熱鬧非凡,臺下卻總是冷冷清清。不得不說,“布袋戲”的傳承令人擔憂。目前,翔安內(nèi)厝鎮(zhèn)只有兩名“布袋戲”老藝人,技藝幾近失傳。老人之前收過一個女徒弟,但是年輕人難免浮躁,學藝不精。在如今大機械生產(chǎn)的時代,許多手藝瀕臨消失,一方面,在于這些手藝精細繁復(fù)卻無人問津,花了大量時間成本卻無法掙錢糊口。另一方面,“布袋戲”主要用于“敬神”,只有村里到了逢年過節(jié)、喪葬嫁娶才會接活表演,演出費用也不高。如此一來,學習這門手藝的人便越來越少了,著實令人惋惜。
“廈漳泉皆習閩南語,雖口音不同,聲調(diào)各異,但是戲話卻是想通的,很容易就能聽懂。”聽了李文成老先生的一番話,我們對于“布袋戲”的拾遺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這顆即將熄滅的炭火,若是得到足夠的保護,或許可以一直保留下來,哪怕發(fā)出微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