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3月16日訊(本網記者 繆欣蕓)宋金頂今年67歲了,跟隨共和國一同誕生成長的他,即將邁入古稀之年,他仍精神矍鑠。
不喜言辭、低調沉穩(wěn),卻為人親和,也是他留給別人的初始印象。 這樣的他,最“禁”不住的是村民對他的感恩和贊賞。每當這時,他就會展露笑顏,眉眼之間散發(fā)出鄉(xiāng)民純樸的氣息。50年了,作為鋤山村里唯一一位“赤腳”鄉(xiāng)醫(yī),他一干起這份職業(yè)就是大半輩子。見證著鋤山的成長,也守住艱苦,默默奉獻,陪伴著鋤山一起變老。 “人這一輩子很短暫,能做好一件事,就是不容易了。”宋金頂如是說,而在我看來,能把助人于急難之中的事做好,更是件功莫大焉的善事。
工作勤懇
種田出診日夜兼程
在剛結束全國兩會上,一位人大代表宋萬永曾說過,“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不再是‘赤腳醫(yī)生 ’,不再是要他們一邊種田,一邊看病,而是逐步過渡到‘全科醫(yī)生’水平。”
一邊種田,一邊看病,宋萬永的這句話,也正是宋金頂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時山上拔下來的牛頓草,用大鍋熬出來的湯藥,村子人干活們喝了這清熱解毒,所以我們經常上山去采 。”一來二去,宋金頂不僅成了村民眼中的熱心腸,也好像多了幾分略通醫(yī)理的“光環(huán)”,于是,慢慢就有人開始找他瞧病。跟著師傅學了些皮毛的宋金頂,也沒有止步于此,通過看書、請教他人、親身實踐等方式不斷學習,1978年,宋金頂在廈門衛(wèi)校中醫(yī)班進行了短期培訓,結業(yè)后回到鄉(xiāng)村,變成了鋤山村里唯一一位“赤腳大夫”。
白天要耕田勞作,到了夜晚,他才有時間出診看病。幾片普通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一個聽診器,是宋金頂出診的裝備,“一根針幾把草”,宋金頂這么戲稱著。村民的頭疼腦熱,產婦的接生等等,是他最常接到的“任務”,有時一晚上連看2、3個小時,等回到家,天也亮了。雖從沒出村看診,但最遠也徒步過2公里地。
村民得了嚴重的胃穿孔,送醫(yī)治療后被告知只能回家,宋金頂施以妙手,多次控制住病情,將村民的性命挽回于危急之中。村民們感激,不僅是村里只有這么一位鄉(xiāng)醫(yī),更是因為他清廉熱心的品質,為家鄉(xiāng)營造了美好和諧的氛圍。
“我?guī)土怂麄?,他們也都幫了我很多,大家都是互相的,團結也是應該的。”宋金頂笑著說,神態(tài)依舊謙卑。
古道熱腸
幫助籌建老年活動中心
兒子在鎮(zhèn)上開起了理療店,外孫則考上了福建醫(yī)科大學,孫子有的在浙江上大學,還有的在福州當武警……提及兒孫們如今的歸屬,宋金頂?shù)脑捳Z好似也多了起來。辛苦奔忙了大半輩子,兒女雙全的他現(xiàn)在也可享享清福了。
宋金頂說,不久后村子也將有衛(wèi)生員,而自己業(yè)余時間仍會給村民看病,但凡有腰腿不適、筋骨傷痛等毛病,大家還是喜歡來找宋金頂,畢竟醫(yī)生這份職業(yè),看重經驗,而老者經驗豐富,也越受到尊重,此外,除去基本的醫(yī)藥費用,宋金頂看病可以說分文不取,是實實在在地為鄉(xiāng)親們服務。
除此之外,熱心的宋金頂也心系老年人生活,村子遺留下一處老食堂,宋金頂便和幾位老鄉(xiāng)商量著,一人自出四五百元,重新修建一所老年人活動中心,而這個心愿,不久以后也要實現(xiàn)了。
“村子的面貌大變化,村民的生活也改善了,條件比原來好了很多,生活在這個適宜養(yǎng)老的地方,我感覺很幸福。”宋金頂開心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