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下濕清眸
幽夢一簾收
本期“遇見非遺”為大家?guī)?/p>
油 紙 傘

油紙傘是指用桐油紙制作的雨傘,我國四川瀘州、江西婺源、浙江余杭、湖北漢口以及云南騰沖等地都曾經是油紙傘的盛產地。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油紙傘已經逐漸退出現代生活,目前瀘州油紙傘廠仍然保留著傳統手工制傘技藝,被稱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四川非遺精品進京展上的瀘州油紙傘
瀘州油紙傘以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蘊,成為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瑰寶。

▲ 圖源 川報觀察
油紙傘的發(fā)展
明末清初至民國初年
瀘州油紙傘發(fā)展歷史悠久,瀘州制傘業(yè)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
瀘州油紙傘最初主要為宮廷生產“貢傘”,清朝中后期,油紙傘從宮廷逐漸走向民間,生產制作規(guī)模逐步擴大,發(fā)展到現今的分水、藍田、泰安、沙灣、彌陀、小市等處。
民國初年,瀘州油紙傘開始出口,主要銷往日本及東南亞各地。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是瀘州油紙傘的“黃金時期”,油紙傘業(yè)成為當地居民主要的經濟支柱,瀘州小市碼頭的珠子街是當時的油紙傘一條街,有銷售油紙傘的商鋪50多家,每天有全國各地的人聚集在此買賣。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油紙傘的“鼎盛時期”,小小的分水嶺從事油紙傘業(yè)的匠人就多達1000余人,形成“家家都有制傘匠,戶戶都會編傘線”的繁榮景象。
20世紀70年代以后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市場上出現了鋼架尼龍折疊傘,這種傘以其方便性與耐用性逐漸取代了油紙傘,瀘州油紙傘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即使在瀘州本地也很少有人再使用油紙傘。
目前全國僅有瀘州油紙傘廠還保留著傳統手工制傘技藝,油紙傘傳統制造技藝處于后繼無人的瀕危局面。

▲ 窗前的油紙傘如同巨大的燈盞
瀘州油紙傘的發(fā)祥地在四川省瀘州市的分水嶺鎮(zhèn),位于瀘州市區(qū)東南方向,目前較好的保留著古街老巷和木質結構房屋,依稀呈現出當年的歷史痕跡。
正是在這樣的偏僻環(huán)境中,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才將油紙傘手工技藝完好的保留下來。

▲ 手工藝人正在制作油紙傘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帶,四季雨水不斷,傘成為人們日常外出避雨常用的工具。
這里植被茂密,竹子種類眾多,尤其是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具有極強的柔韌性,同時,瀘州還是國內桐油的主要產地,為油紙傘的發(fā)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 豐富的植被
油紙傘的工藝特色

▲ 非遺傳承人正在制作瀘州油紙傘
工序復雜
雖然一把油紙傘只有傘桿、傘骨、傘面三部分結構,但制作至少需要70多道工序,各個工序既相互聯系,又有獨立的操作性。
以傘骨的制作為例,主要工序包括鋸筒、刨節(jié)、刮青、劃墨、削竹、刨槽、解墨、鉆孔、穿簽等20多個環(huán)節(jié);傘的組裝工序中需要制傘桿、裝跳子、卡批子、卡襯子、穿線、網傘等環(huán)節(jié);傘面的制作主要工序包括切紙、定版、石印、糊傘、抹油等環(huán)節(jié)。

▲ 藍天下絢麗的油紙傘
用料考究
瀘州油紙傘對材料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制作批子和襯子時,必須使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同時還要向陽生長,只有這樣的竹子才具有很強的柔韌性,保證油紙傘的使用壽命。

▲ 正在制作過程中的油紙傘
制作手柄、木頂和傘托一般選用巖桐樹和杉木樹作為原料,這些材料具有紋理通直,材質輕韌,強度適中,抗蟲耐腐等特點,保證在使用中的堅固性和美觀性。
對傘面的制作要求更加嚴格,由于紙比較薄,為了讓傘面在長期的使用中不會損毀,必須保證紙張具有一定的耐拉性。
工藝精湛
在瀘州油紙傘的傳統手工制作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
如在傘骨的制作過程中,批子和襯子都有具體的長度和數量要求,批子的長度為50cm,襯子的長度為25cm,一把標準的油紙傘需要28個批子和襯子。
另外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還可以制作大小不同的油紙傘,批子的數量也要增加或減少,但是每次要以4批的數量來變化,通過調整疏密達到整個傘面能夠受力均勻。

▲ 掛在房檐下的油紙傘
在傘面制作過程中,各項工藝要求也很嚴格。如在石板印刷時,要在石板上將圖案的左上和右下兩處作好直線標記,使各種色彩的圖案在套色的過程中不會出現“重影”的效果。
在糊傘的過程中,要先在膠水中兌入一定比例的豆?jié){,然后將膠水均勻的涂在骨架上,再將紙和竹子粘合,保持傘面的平整與光滑。每一把傘的傘面要由8張紙構成,在粘接過程中要保證接縫沒有錯位,使傘面圖案渾然一體。

▲ 擱在地板上的油紙傘
手工桐油
桐油是用油桐樹的果實壓榨出來的油,我國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是生產桐油的四大省份,其中四川的桐油無論質量還是產量均居于全國首位。

▲ 油桐
桐油光澤度好,主要作為油漆來使用,但生桐油揮發(fā)較慢,熬熟的桐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等特點,同時還能防水、防腐、防蛀,成為制作油紙傘的重要原料。

▲ 均勻涂抹桐油
石板印刷
瀘州油紙傘早期生產的都是單一的紅色,后來逐漸對傘面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些圖案和花色。
木版印刷在我國民間美術中被廣泛使用,瀘州油紙傘最初嘗試使用木版印刷的方法制作傘面圖案,但制版的工作量太大,一幅圖案有幾種色彩,就要做出幾個不同的底板。
石版印刷不用刻板,畫好一個圖案可以反復印刷幾百張,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傘面無論是細節(jié)還是色調,都保留下原圖的神韻。

▲黃昏下的油紙傘
絲線滿穿
絲線滿穿是瀘州油紙傘特有的手工技藝,也是瀘州油紙傘與其他地區(qū)油紙傘區(qū)分的重要標志。
絲線滿穿是將五色絲線穿渡在襯子之間,穿渡時在骨架上按一定的間隔比例逐層穿線,不同的穿法,形成不同的圖案,當五色絲線穿滿傘骨后,形成五個層面。

▲ 五色絲線穿滿傘骨
絲線滿穿的傘架,遠看像鳳頸,近看像朵花,虛虛實實,針腳如注,色彩斑斕,給人以富麗堂皇、華美富貴的審美感受。由于該項技藝復雜且耗時,目前只有在制作高級工藝傘時才會使用該項技藝。
晾曬烘烤
為了保證油紙傘的結實美觀,晾曬與烘干是制傘手工技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全國各地的晾傘工序要求基本相同,主要是采用陰干的形式。通過較長時間的陰干,可以使涂在傘面上的膠水均勻附著在紙上。

▲ 林間的一排油紙傘
瀘州油紙傘除了晾曬外,還有一道其他地區(qū)沒有的特殊工序,就是烘烤。瀘州一年四季多雨潮濕,油紙傘即使經過晾曬,也達不到傳統工藝要求,需要再進行烤箱烘烤。烘烤時將油紙傘放入烤箱內烘干,使油紙傘更快的定型,達到收撐自如的效果。
油紙傘的文化內涵

吉祥寓意
傘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載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被賦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如在四川方言中“油紙”諧音“有子”,女孩出嫁時家里會送一把油紙傘,表達對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另外傘的形狀為圓形,寓意團圓美滿,傘骨是用竹竿做成的,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
瀘州油紙傘制作精工細致,在近代常常被作為禮品送給他人,通過禮品自身所蘊涵的吉祥意義,表達饋贈者的吉祥祝福。如在婚聘的禮品傘上,表現“龍鳳呈祥”“牛郎織女”等圖案;在恭賀孩子新生的禮品傘上,繪制“二龍搶寶”“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圖案;在生日饋贈的禮品傘上則是繪有“百鳥朝鳳”“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圖案。

▲ 斑斕的油紙傘內部
精神寄托
紅油傘是瀘州油紙傘早期的經典之作,紅色在我國民間被廣泛使用,代表著吉祥與喜慶。在傳統婚俗中,新娘下轎時,會用紅色的油紙傘遮住臉部,使新娘的面容更加紅嫩羞澀,既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又起到辟邪的作用。
民間還有這樣的習俗,赴京趕考時都要帶一把紅油傘,預示金榜題名。在中國傳統戲劇《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之上以一把紅傘為媒,演繹一段千古奇緣,油紙傘也成為美滿姻緣的象征。這些習俗都是將人們的美好意愿,寄托在傘中,借助傘的象征、寓意,抒發(fā)內心情感。

▲ 紅色的油紙傘
文化載體
在中國文化源流中,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互為補充、相互交織,構成傳統文化體系。傘作為傳統手工藝品,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與精英文化共同支撐著中華千年文明。
在我國等級制度嚴明的封建社會,傘不僅是遮陽避雨的工具,還是權勢的象征物。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頭上的烏紗和身上的朝服一樣,是區(qū)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不同官員使用的傘也是不同的。如漢代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宋代天子用紅黃二色傘,庶僚一律用青色傘等。這是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是中國特定時期文化的載體。

我國勞動人民心靈手巧,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無數的民間手工藝品,這些品種繁多的民間手工藝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瀘州油紙傘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舉,傾注勞動人民的情感,承載著民族文化心理,是科學性、實用性、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瀘州油紙傘傳承了傳統的手工技藝,以獨特的工藝性體現著悠久的歷史價值和民俗文化價值。

▲ 草坪上的油紙傘 圖源 川報觀察

或在半空中綻放
或在煙雨中靚麗
如詩如畫
那一抹玫紅翠綠
油紙傘

部分圖片來源:四川非遺 川報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