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項目拍胸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翔安新圩拍胸舞隊。
一群身材壯碩的漢子袒露上身,用雙手在自己身上拍出“啪啪”的聲響,不到全身通紅決不罷休,伴隨拍出的節(jié)奏,他們還會做出下蹲、如蛇搖擺等動作,非常具有古代巫祝文化的遺風。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等,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閩南地區(qū)。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單位的集會慶典、鄉(xiāng)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喜慶家事,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的起源現(xiàn)已無從考證,不過,拍胸舞的基本動作“打七響”這三個字倒是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而關(guān)于這個名稱,也有人認為是“打乞賞”,因為該舞蹈最初被用于乞丐乞討時所跳。相比過去行乞者跳舞時帶著乞憐的情緒,動作幅度相對拘謹,而今的拍胸舞藝人們跳起舞來則是雄壯有力,頓地跳躍、翻掌拍胸間,閩南人率性豪爽的性格被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
解放以前,當時流浪的民間藝人三五成群,手持漁鼓,腰扎草繩,頭結(jié)草辮,沿街舞蹈行乞,在舊時代的古城泉州隨處可見。解放后民間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間調(diào)查搜集、整理、加工《拍胸舞》,使《拍胸舞》繼續(xù)傳衍生息,保留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一批代表性藝人的不斷總結(jié)、豐富創(chuàng)新,"拍胸舞"動作已從最初始的基礎(chǔ)動作"打七響",發(fā)展到拍擊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閩南地區(qū)解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藝人主要有尤金滿、郭金鎖、邱劍英等。
4年前,翔安拍胸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奕國因罹患肝癌晚期離世。這位廈門“拍胸舞元老”,用63年有限的生命,跳出了拍胸舞無限的可能,并把翔安新圩金柄拍胸舞隊帶上國際舞臺,成為廈門翔安一張燙金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