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沛
廈門江先生:暑假了,近日我坐公交看到了幾次這樣的情況:
車子到站,車門一開,母親迅速地沖上車,尋找到一個座位坐了下來,然后,跟著上來的是個行動不緊不慢的初中或高中學生,緊接著就是負責投幣的父親了。而看到自己孩子上來,母親都會用一種半坐半起立的姿勢,并用含有滿腔母愛的語氣對自己的孩子說:“過來坐這里,還有好幾站才到。” (7月3日《海峽導報》)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之愛”。正如這位江先生所感嘆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是中學生了,不小了,放飛您的孩子吧!”
父母為孩子考慮,無論是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孩子的孩子等等,將關(guān)愛進行到底,只要力所能及,原本天經(jīng)地義。只是父母真應該為孩子考慮得那樣的無微不至嗎?
中學生除非是生病或有特殊的原因,站幾站甚至更多路程都不成問題。父母仍然要不遺余力地為孩子去“拼”,不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而只剩下“尊幼愛幼”,父母反而被曬在一邊了。這不合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更容易導致孩子對父母的習慣性依賴,讓他們的能力不是不斷成長而是不斷萎縮。
今天為孩子“拼”個座位倒是很簡單的事,可是孩子將來真的面臨更多需要狠狠拼的地方,到底應該靠他們自己還是靠父母一輩子生命不息為孩子拼斗不止?如果父母老了,或者離孩子而去之后呢?那時父母如今的愛就很可能變成實實在在的害了。做人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何嘗不是一樣?
想起前一陣漳州的一則新聞,一個30多歲的醉漢在通北派出所被父親扶回家。老父親本來還試圖背起他,卻踉蹌了幾下,嘗試幾次無果后,他喘著粗氣說:“爸已經(jīng)背不動你了,只能扶著你走了!”希望現(xiàn)在過于“無微不至”的父母,好好地讀一下這個感人而又讓人心酸的小故事。
有所不至,才是父母理性的愛,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