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松
聽過很多上當?shù)陌咐?,也該來說說機智阿姨的故事了。4月9日,廈門兩位阿姨在接到騙子電話以后,果斷選擇報警,不管對方天南地北怎么忽悠,機智的阿姨就是不上當。(4月13日《海峽導(dǎo)報》)
在遭遇騙局后,這兩位阿姨都識破了貓膩,并未上當受騙,她們有這樣的“火眼金睛”,很不錯。盡管自己并未蒙受損失,阿姨卻沒有“息事寧人”,而是毫不猶豫地報警。筆者覺得遭遇騙局后在并未上當?shù)那闆r下依舊報警,這很有必要,這是給警方提供線索,也是對警方工作的支持。
對于各種騙局,媒體屢屢報道,職能部門也是一再提醒,可為何還是層出不窮呢?其中有多方面原因,而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市民雖說有了防騙意識,但還缺乏報警意識。
在街頭遭遇騙局或是接到詐騙電話、短信后,相信大多數(shù)人還是能識破的,但如果自己沒有蒙受損失,又有多少人會選擇報警呢?很多人是一罵而過。騙子“風險系數(shù)”很低,能接著忽悠,賭的就是個概率,這樣“廣種薄收”,不愁沒人上當。
因此人們在遭遇騙局后,就算自己沒有上當,也要及時報警。從某個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公德,能避免他人上當受騙。而警方也不妨考慮推出有獎舉報的政策,如果有市民積極舉報騙局,提供的線索為警方破案提供了幫助,將得到重獎,這樣就能激發(fā)群眾的積極性。相信這么一來,騙子落網(wǎng)的幾率會更大,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