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林
3月26日,2016年廈門愛鳥周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上,白鷺繁殖地保護成關(guān)注焦點之一。此前,導報曾呼吁對白鷺繁殖地進行立法保護。市政園林局副局長王亞平明確回應說,廈門鳥類棲息地有望得到立法保護,其中包括白鷺繁殖地。(3月27日《海峽導報》)
隨著導報的報道,白鷺成為太多人關(guān)注的焦點。棲息地減少,生存空間被擠壓,作為廈門驕傲的白鷺竟然生存得如此艱難,怎能不令人痛心?
我們不愿意想象徹底告別“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廈門會是何等的單調(diào)和寂寥,所以也就更加迫切地希望盡快給白鷺的家園穿上法律的盔甲,以保護那些大自然賜予廈門的精靈。畢竟,有些問題并不是市民吐幾口憤怒的口水、灑幾滴同情的眼淚就能解決的。
在媒體的鼓與呼下,立法保護白鷺家園的聲音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單就呼吁力度和聲勢而言,這大概是最為浩大的一次,但不可否認的是,要求立法保護白鷺家園的聲音顯然不是第一次響起。大家也就更加熱切地想知道,分貝高了究竟能不能有什么質(zhì)的改變?會不會又是喧囂過后重歸令人難堪的平靜?
如此追問并非是故意潑冷水,實在是太迫切想抓住機會。“廟堂”與民間已達成共識,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有望”之后應有更詳細的規(guī)劃和時間表,讓相關(guān)部門感覺到壓力,讓市民更方便督促。
時隔12年才重啟的白鷺棲息地調(diào)查,讓我們對于白鷺家園萎縮的嚴重性有了更直接的認識,如果不能盡快舉起法律的利器,廈門的白鷺們還能堅持到下一個12年嗎?白鷺等不得,市民等不得,廈門更等不得,立法工作確實是刻不容緩。
或許,欠缺的不是立法保護白鷺家園的共識,而是真正下定決心排除困難動手去做的決絕。打鐵趁熱,希望相關(guān)部門能讓市民看到熱情和效率,千萬別再拖拖拉拉錯失良機,導致“有望”最后卻帶來更大的失望,那可是會冷了市民一腔熱情,也讓家園破碎凄凄惶惶的白鷺“空望立法又一年”。



